用初心守护一片天空

张文红
“第一书记”,这个耳熟却遥远的称呼突然变得如此贴近。虽说这个称呼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对于如何开展第一书记的工作没有一丝头绪。村子里还有六百多双眼睛在看着我,也在期盼着我能给他们带去他们所希望的变化。
犹记得初到村里的第一天,东山村村委大院是两排已有30多年历史的危房,锈迹斑斑的大铁门虚掩着。报到的那天是周一,正常上班时间,但整个村委大院内却无一人值守。这是一个离市区20公里左右的村庄,全村210户600余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13户之多,村里有一户特别贫困的人家窗户都没有一扇完整的玻璃,只用几张塑料薄膜遮挡着。全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多少年来全村村民只靠种几分薄地和外出打零工维持生活。
通过最初几天的入户走访,这个离市区如此近的村子极端落后的局面深深震撼着我,迫使我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无论如何必须在任职期间大刀阔斧地改变这个村子。
愿望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往往是惨不忍睹的。这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村子,不仅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村里还欠外债80多万元,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村里发生变化真的是难于上青天。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多方求助,终于在兴业集团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兴业集团丁杰董事长同意出资为东山村捐助建设村文化大院,从资金到建设施工人员全部由兴业集团负责。
得到这一消息后,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排除了来自村里部分不怀好意人员设置的重重障碍,终于将破败不堪的旧村委大院进行了破拆重建。虽然整个建设过程曲折,我也因此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刁难和质疑,但在兴业集团派驻建设施工的天泰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崭新的东山文化大院顺利建成使用,村里的办公环境和文化设施焕然一新,看着党员们坐在设施齐备、桌椅崭新的党员活动室里喜笑颜开地参加党员大会,看到孩子们在摆满各种书籍的“第一书记书屋”里开心满足地读书学习,我心里的兴奋和自豪是无以言表的,对兴业集团无私的捐赠是充满感激和感恩的。
那个初夏,我来到了日照兴业集团。通过实地察看以及随行工作人员的讲解,我对兴业集团的整个企业文化以及发展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对兴业集团这些年来热衷公益慈善和社会事业的事迹颇为震惊和感慨,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喧嚣的社会,竟然能有一个企业把公益慈善当成事业来做。
兴业爱心慈善专项基金、兴业“滴水”大病救助工程 、兴业俐萱爱心互助基金……这一个个美好的词都是兴业集团的慈善品牌,而每一个“LOGO”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个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慈善救助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主人公,他们或许是一个孩子、一位老人,也或许是一个家庭,他们的人生中经历着或贫困或疾病,但他们却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兴业集团,在兴业的资助和帮扶下,一个个不幸的幸运儿在历经不幸后重新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善行之举,帮助了无数的困难群众,挽救了无数的家庭。
此次采风中还发生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与兴业集团党委副书记郑培波同志闲聊,说到我与兴业集团的渊源时,讲到兴业集团出资帮助我任职的村建设文化大院的事情时,郑总一脸的惊诧,他说他从未听丁杰董事长提起过,他完全不知道这件事。估计这样的捐助都没能统计到企业捐款总额中去——这种“做好事不求名”的事情在兴业集团可能屡见不鲜了。也许在他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但对于我、对于我任职的整个村里的600多口人而言,却是一桩改变命运的大事。
这就是日照兴业集团,她始终坚持的“跟党一起创业、与城市共成长”,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了一系列的行动上,“做一个有文化有温度的企业、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做一个有爱心有奉献的企业”,这是兴业不变的坚守。兴业集团用行动一步步地诠释着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家情怀。这些年来兴业集团举全公司之力为整个日照的发展贡献着自身的力量,也用集团雄厚的实力和不变的初心守护着这一片天空,回馈着滋养她发展的这方热土。(作者为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东港区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