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块大型管廊预制件的背后

本报特约记者 孟凡荣 通讯员 张守涛
十月,是个收获的季节。汇川建材卓远科技公司3500块6150立方中石化大型管廊构件开始陆续发货。运输车队满载一车车构件轰隆隆地开出厂区,一派蒸蒸日上的喜悦氛围,让苦战一个月生产备货的汇川卓远职工心情澎湃。
施工工地上,一条笔直的管廊铺设开来,旁边是等待填充的大型电缆,施工场面简洁而壮观。中石化大型管廊预制构件顺利铺设,充分展示了预制构件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施工、清水面、高质量、施工快速的预制优点。
大军未动,谋划先行。九月上旬订单确认,生产时间仅有一个月,如何压缩模具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成为贯彻生产过程始终的难题。接到订单后,公司迅速决断,成立了由生产、质检、维修、图纸优化、混凝土等方面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推进小组,从生产方案、模具订购数量、模具优化、拆模技术、混凝土配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技术员们对着图纸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探讨和尝试,并与维修团队进行模具优化,思索用最少的模具完成订单,测算着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经测算需要120套模具,公司决定先订购20套试生产,抽调70名精干员工组成生产突击队,24小时连轴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紧张的生产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想法有担当的优秀员工,他们的“金点子”让每一道工序都向着更快、更省、更好的方向改进。在节能减耗、提产增效专题会上,新员工刘祥龙提出钢筋用料优化方案,一个构件减少7.5千克钢筋,3500个构件节约钢材26吨;卢绪彬提出空出两台行吊专门用于电缆沟生产运行方案,提高了行车运行效率,为构件存放货场清空赢得了时间,确保了生产流畅;生产班组提出“添加蒸养设备提高模具使用率”方案,通过增加7台蒸养机,使用50套模具每天生产两轮,将模具订购计划在120套的基础上减少了70套。创新,让生产成本越来越低,生产效率越来越高。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生产经理张守涛说:“这一个月我都盯在这里,不完成管廊订单不回家了。”管理人员随时待命,老员工带头,新员工主动学习分担,半夜车间都是灯火通明,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活我来干”“你去休息会,我盯着”“已经处理完了”“这样干是不是更好……”前期模具到场时间多为凌晨,但是无论多晚或无论多早,生产团队都在模具到场第一时间进行检验、生产,将“模具不空,蒸养不断,24小时生产”的赶工原则贯彻到底。从空荡的专用货场到3500块电缆沟排列齐整,汇川卓远团队仅用了30天。
9月25日,公司接到了中石化发货指令,迎来了检验与收获的阶段。中石化方面对供货要求严格、各项指标要求很高,但仍然对产品高度认可。当第一块管廊构件安装好后,汇川人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随着施工进度的加快,公司派驻技术人员到场指导吊装作业,协助现场安装,让服务深入工地现场。运输班组“靠上、拼上、豁上”24小时保供应,公司由最初的一天发货几车到20多车。
生产时有多疲惫,发货时就多有成就感。一个月的全力拼搏,成就了一天发货20车“管廊构件”的壮观场景,这是汇川卓远职工践行丁杰董事长提出的“靠上、拼上、豁上,真干、实干、会干”十二字方针精神的真实写照,这更是一份生生不息的兴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