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创新路上

         ——许爱华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侧记
           本报特约记者 闻俊 通讯员 姚成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企业永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集团首个成立的以许爱华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的那一天,就注定了它在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的使命和担当。尤其是揭牌仪式后,许爱华劳模创新工作室立足集团需要和房产需求,围绕项目建设中的碰到的疑难杂症,明确创新课题,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发挥创新小组成员作用,在标准化户型库建设、BIM信息技术模型应用和新技术新材料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增强了集团的技术实力和创新水平,支撑了集团的高质量发展。
  标准化户型库建设,走在日照同行前列
  2019年,《兴业房产标准化户型手册》落地,手册得以最终成稿,设计中心建筑设计师王喻可谓贡献不小。
  谈及手册成型过程,王喻感慨颇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我们在许总的带领下,在原有户型库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创新,过程不乏艰辛。为做到户型设计与时俱进,我们研究了大量的市场同类户型,借鉴设计院的户型设计,取长补短,并结合营销的调查回馈,最终建立了兴业的标准化户型库。这项工作,我们走在了日照同行的前列。”言语中,她难掩那份自豪。
  兴业标准化户型库的建立,致力于不断提升业主居住的舒适度,为业主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目前,标准化户型手册共涵盖14个套型,同一个套型下可以进行不同的灵活布局。户型手册建立后的最大优势,就是将后期结构、设备布局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进行前置,有效避免问题“回流”,提升工作效率。“此前确定项目的户型设计方案,我们通常需要7-8次沟通会才能解决问题,现在只要2到3次的碰头会,方案就可以确定报设计院,效率的提升有目共睹”王喻如是说。
  创新无止境,本着“成熟、好用、常用”的原则,兴业房产将结合户型设计的最新变化,持续丰富标准化户型手册,不断推动户型设计日趋完善,冲刺完美。
  BIM技术深度应用,理论实践丰富深化
  BIM小组是兴业房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下设的三个小组之一,小组成员以年轻员工居多,学历层次比较高,对新事物的接收和学习热情比较强。
  近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兵分两路”开展了BIM技术应用和实践公关。一路以设计中心杨杰和秦珊团队为主,开展了万达公寓标准层的BIM建模,制作完成了BIM建模后的虚拟视频,该项成果还以论文形式在国家级期刊《居业》杂志上发表。另一路以工程中心张珈铭和杨超为主,他们边学习边实践,陆续在梦想成真花园、玉兰花园、金海学府等项目开展了地下管线和三层砌筑会验样板间的建模工作。2019年,张珈铭和杨超BIM小组团队针对万达广场施工重点难点,针对性的利用BIM技术解决地下车库管线复杂、净高控制难度大等施工难题,并将BIM技术应用到该项目的土方开挖、场地布置、砌体工程、管线优化、可视化巡游等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万达广场BIM技术应用的成功落地,为兴业房产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在大型商业综合体的BIM技术开拓了新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同年,由该BIM小组申报的《日照东港万达广场BIM技术创新应用》荣获“山东省建筑业协会第一届BIM应用成果竞赛”综合组一等奖、“2019年度山东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大赛”施工组二等奖。
  “四新”探索持续推进,创新成果保驾护航
  “四新”小组,专注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创新,对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四新”小组结合实际,在后大洼安置区排水盲沟设计、万丽海景项目24m超深基坑排水及水上作业平台设计方案、诸城舜德帝景二地块“粉砂层的深度修正+止水帷幕+降水”三合一基础设计、安澜嘉园项目“大放坡+喷播”边坡设计、新型石膏内墙喷涂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有力支持和服务了项目建设,提升了公司技术实力,推动了公司创新发展。
  今年4月,由许爱华和李忠辉等创新工作室成员联名申报的《装配式整体窗框墙体》专利设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的取得,包含着创新小组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心血。经了解,此项专利设计,可以有效解决窗框渗水的质量通病,更有助于推动门窗洞口标准化,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周期,对公司来讲意义重大。目前,该专利设计已在凯莱花园项目进行试点,公司将根据试点结果,适时在后续项目推进实施。
  据设计中心主任宋来军介绍,“四新”研发小组现在正在开展地库锚杆连接件的试验,待经过行业和专业技术论证后,他们也会继续申报国家专利。今年八月份,他们还要完成爬楼梯物料运输车的研制,研制成功后同样也会申请专利。
创新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需要耐力、坚持、耐得住寂寞和科学的求证精神,在许爱华这个创新“领头羊”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不懈探索,坚定行进在创新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