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 味
于堂日
流年似水。好像是在不经意间,“年”在忙忙碌碌的脚步中,又一次临近了,每每此时,我的心总是难以平静,故乡那破旧的老屋、温暖的土炕、热情的族人就总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睡梦中,挥之不去。
回想老家的春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进入腊月,就开始办年货、蒸馒头、做豆腐,杀鸡宰羊,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味。这种味道,即来源于清汤寡水的肚子,又来源于浓厚的民风民俗。
单说年集吧,别看老家的人们平日里省吃俭用,但过年总是很讲究点。吃的,用的,穿的,尽力置办一点,好让来来往往的亲戚朋友看得起,要是谁家不讲究,是要被人笑话的。《红灯记》中的著名唱段:“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喜儿扎起来”就是赶年集的真实写照。所以,赶年集置年货显得很隆重,要买的东西是琢磨了好些日子的,生怕有任何的落漏,有些还需记在纸上,小孩子也会吵闹着要去。集市上要比平日热闹许多,推车的,牵驴的,挑担的,熙熙攘攘;卖玩具的、卖年画的、卖窗花春联的商贩,扯着嗓子极力地吆喝,“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每个人都会挑自己喜欢的东西买,什么鸡鸭鱼肉、盘碗杯碟、春联年画,每个人对年集都有自己的需求,卖了货物的商贩忙着数钱,买了年货的人们露出心满意得的笑容,大家各取所需,乐在其中。年集在乡间显得隆重,城市人逛一趟超市就能置办齐整,反而缺少了这样的年趣年味。
除夕清晨,雄鸡刚刚报晓,父母就早早把庭院打扫干净,然后开始贴春联。大红的春联往大门上一贴,倒退一步,横瞅竖望,不偏不歪了,然后用用扫帚扫平。火红的“福”字,还喜欢倒过来贴,取福“倒”(到)之意,家中的大小门都贴上对联,粮囤上、工具上、磨台、门口、炕头、连猪圈上都要贴,贴了对联的家比平日新鲜了许多,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那时的除夕守岁,没有电灯,但平日里不舍得点的煤油灯是可以点到天明的。条件好一点的,就可以买上两只红蜡烛,然后一家人,在明亮的烛光下,嗑瓜子吃花生,嘴里含上一块糖,甜甜地听奶奶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半夜,远远近近的村落里想起了阵阵鞭炮声,迷迷糊糊中,我被奶奶推醒,此时,母亲煮得饺子快开锅了,父亲在院子里洒满芝麻秸,踩在上面“咯嘣嘣”脆响,取“洒满芝麻秸,年年出大官”之意。然后在院子正中安上桌子,点几炷香,放上供品,再盛上几碗热腾腾的饺子,开始祭奠天地,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祭祀完毕,各种美味佳肴已经上桌,我们开始吃那顿盼望了已久的年夜饭。饭后父亲挨个给我们发压岁钱。此时,整个村子鞭炮声响成一片。
又快过年了。我又像儿时那样,在心中开始进入倒计时的期盼。筹备着回家带的东西,惦记着要见的亲人,想着想着泪水就模糊了双眼,老母亲见到儿孙的那份惊喜,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寻觅了。在外奔波了一年的我像飞倦的鸟儿,奔回自己的老巢,悲哀的是,此时母亲已去另一个世界,村外一座孤零零的土堆成为她的新家。多么希望能回到以往,在一年的忙碌之后,盘腿坐在家乡热乎乎的炕头上,陪父母啦啦家常,可是如今这一切,早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或许,有了亲情的包围,“年”才真正有味道。
(作者为日照北方创信公司员工)
流年似水。好像是在不经意间,“年”在忙忙碌碌的脚步中,又一次临近了,每每此时,我的心总是难以平静,故乡那破旧的老屋、温暖的土炕、热情的族人就总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睡梦中,挥之不去。
回想老家的春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进入腊月,就开始办年货、蒸馒头、做豆腐,杀鸡宰羊,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味。这种味道,即来源于清汤寡水的肚子,又来源于浓厚的民风民俗。
单说年集吧,别看老家的人们平日里省吃俭用,但过年总是很讲究点。吃的,用的,穿的,尽力置办一点,好让来来往往的亲戚朋友看得起,要是谁家不讲究,是要被人笑话的。《红灯记》中的著名唱段:“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喜儿扎起来”就是赶年集的真实写照。所以,赶年集置年货显得很隆重,要买的东西是琢磨了好些日子的,生怕有任何的落漏,有些还需记在纸上,小孩子也会吵闹着要去。集市上要比平日热闹许多,推车的,牵驴的,挑担的,熙熙攘攘;卖玩具的、卖年画的、卖窗花春联的商贩,扯着嗓子极力地吆喝,“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每个人都会挑自己喜欢的东西买,什么鸡鸭鱼肉、盘碗杯碟、春联年画,每个人对年集都有自己的需求,卖了货物的商贩忙着数钱,买了年货的人们露出心满意得的笑容,大家各取所需,乐在其中。年集在乡间显得隆重,城市人逛一趟超市就能置办齐整,反而缺少了这样的年趣年味。
除夕清晨,雄鸡刚刚报晓,父母就早早把庭院打扫干净,然后开始贴春联。大红的春联往大门上一贴,倒退一步,横瞅竖望,不偏不歪了,然后用用扫帚扫平。火红的“福”字,还喜欢倒过来贴,取福“倒”(到)之意,家中的大小门都贴上对联,粮囤上、工具上、磨台、门口、炕头、连猪圈上都要贴,贴了对联的家比平日新鲜了许多,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那时的除夕守岁,没有电灯,但平日里不舍得点的煤油灯是可以点到天明的。条件好一点的,就可以买上两只红蜡烛,然后一家人,在明亮的烛光下,嗑瓜子吃花生,嘴里含上一块糖,甜甜地听奶奶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半夜,远远近近的村落里想起了阵阵鞭炮声,迷迷糊糊中,我被奶奶推醒,此时,母亲煮得饺子快开锅了,父亲在院子里洒满芝麻秸,踩在上面“咯嘣嘣”脆响,取“洒满芝麻秸,年年出大官”之意。然后在院子正中安上桌子,点几炷香,放上供品,再盛上几碗热腾腾的饺子,开始祭奠天地,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祭祀完毕,各种美味佳肴已经上桌,我们开始吃那顿盼望了已久的年夜饭。饭后父亲挨个给我们发压岁钱。此时,整个村子鞭炮声响成一片。
又快过年了。我又像儿时那样,在心中开始进入倒计时的期盼。筹备着回家带的东西,惦记着要见的亲人,想着想着泪水就模糊了双眼,老母亲见到儿孙的那份惊喜,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寻觅了。在外奔波了一年的我像飞倦的鸟儿,奔回自己的老巢,悲哀的是,此时母亲已去另一个世界,村外一座孤零零的土堆成为她的新家。多么希望能回到以往,在一年的忙碌之后,盘腿坐在家乡热乎乎的炕头上,陪父母啦啦家常,可是如今这一切,早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或许,有了亲情的包围,“年”才真正有味道。
(作者为日照北方创信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