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味道,还有故事

张敏
  第二次参加集团组织的摄影讲座,翻开当时自己写下的文字,我觉得只能叫笔记,记下了用耳朵听到的词语、段落以及用心感受到的语境、意义。
  拍摄的第一要素,就是目击。目击指的是什么,我觉得是看到事物发生的同时,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的方式。如同抓住了新闻内容、故事章节一般。就好比左手拿着一轱辘线,右手你要去找线头,当你扥住它的那一瞬,就是目击,就是灵感,不是能量,而是存量。
  雍和老师用近乎于“网红式”的开场,用萌宠萌物抓住到会者的眼球。我称它为“橘猫报恩记”。故事的内容是雍和老师在家附近关注到流浪小橘猫,平时小橘猫活蹦乱跳,翻翻垃圾桶、晒晒太阳。偶然一天老师发现它跑不动了,变得奄奄一息,于是就带小猫去看病,这一看,花费还不少,因此救了小橘猫一命。在以后的日子里,这只小猫每天都要蹭蹭他的裤边、鞋边,看似是亲近之举,实则是留下气味,留下味道。
  接下来,雍和老师提交了专业粉丝想要的获奖作品拍摄技巧。比如:评奖单位是北方的,比较喜欢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类型;评奖单位是南方的,比较稀罕北国风光雪景之类的事物等等,物以稀为贵为上。如果你拍摄到的,是大众关注度越来越少的事物,不能单纯地说“赢”,更多的是角度。找素材,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找你自己熟悉点的领域,慢慢地就会形成你自己作品的风格特点。
  2018年5月12日,全国纪念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雍和老师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两个小孩在广场的一处,神情神色严肃,没有过多表情地看着地上的蜡烛。小孩子怎么会体会到,大人们口中所谓的“情怀”,只能是本能地去模仿。图片巧妙地将小孩背后的国旗、暗伤的高楼、冷调色彩相互衬托,一张照片就能够说明此情此景。
  第二张照片是一位姑娘,站在人群中,其他的人都很肃穆,只有她,泪流满面地看着他处。这样一副照片,如果不了解背后故事,我们很难懂得它的意义在哪里。这幅照片的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四川绵阳的打工妹,她跟雍和老师讲,她来上海打工已经三个月了,过得并不开心,有些讨厌这些排外的上海人,但是在2018年5月12日,全国纪念汶川地震10周年的时刻,她看到了广场上这么多上海人来公祭,她觉得此时此刻的上海人,和她平日接触的上海人不一样了,内心觉得特别感动。
  以后这种类似活动,我一定多去参加,写好笔记,整理成心得。此次摄影讲座受益颇深,但是摄影多半是即时性的,讲究一定的时机与训练技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关注我们身边的事,写下我们的体会,我想这就是人与文化的融合,也是我们与生活的相处之道。
(作者为兴业房产工程中心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