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书香浸润的日子

张守艳
      这段时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太火了,借着世界读书日的热度,我又重读了一遍,仍是唏嘘不已。
      很多人都是通过董宇辉的推荐知道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知道了迟子健老师。而我在15年前,该书初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时便读过了。因此重读的过程中,有对情节和人物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对旧时光无尽的感叹,个中滋味,难与人言,唯有自知。
      人至中年,琐事缠身,尤其是手机等电子产品充斥四周,偶有空闲,总是经不住诱惑,在毫无营养的短视频、娱乐八卦和网络小说上浪费了大把时间,书籍渐渐成为了家里的装饰品,只是远看,而非细读。
      小时候物质匮乏,父母不识字,山区里的农村小学条件简陋,所以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课本之外的书籍。家里五叔比我父亲年龄小很多,他自初中辍学后便外出打工了,学校里发的教材被奶奶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准备卖废品。我每次过去都会翻几本出来看,尤其喜欢语文课本里的小说故事,看过后还会复述出来讲给别人听,那大概就是我对于读书的最初记忆。
      后来我到了镇上读初中,镇上有租书的店铺,但我们囊中羞涩,只能几个人凑钱或轮流去租,在“起租时间”内大家一起看,省钱。我对于书籍类型向来是不挑的,既跟着女生看琼瑶、席绢、岑凯伦的言情小说,也跟着男生看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甚至有时候也看世界名著,如《简爱》《鲁滨逊漂流记》等。我还记得有位同学家里有套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春》《秋》,很厚的一套书,打开来密密麻麻都是字。我简直如获至宝,上课时看,下课时看,晚上躲在被窝里看,那么专注,那么痴迷,那么纯粹,小小少年身上的热情和笃定,穿越近30年的风雨,让此刻的我仍是有些感动。初中时期我还狂爱古诗词,有专门的笔记本用来抄写我所读到过的好词句,那时候还畅想,有朝一日我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或《宋词精选》之类的书就太好了。
      再到后来,我每个月有了生活费,可以自己支配那为数不多的金钱。每个月领到生活费后,先在学校门口的小书摊上精挑细选买一本书,大多都是10块钱以内的盗版书籍,印刷模糊,纸质粗糙,错别字百出,纵是如此,我仍是异常珍惜,小心翼翼地包上雪白的书皮,再一笔一划写上书名,捧在手里读得津津有味,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十七八岁的年纪,我开始爱上了散文,爱细腻柔软的语句,爱百转千回的情感,更爱蕴含其中的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和启迪。也就在那个时期,我成为了学校阅览室管理员,不仅有机会接触到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杂志,更甚至开始大胆投稿,当然大多数稿件都石沉大海,偶尔几篇变成铅字,高兴得仿佛自己拥有整个世界一般。
      工作后我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类型仍是偏文学类书籍多一些。《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尘埃落定》等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首选,同时也开始精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聊斋志异》《浮生六记》《诗经》《古文观止》等。我自知文化根基差、思想浅薄,因此读过的每一本书大多都做了读书笔记,带着“向往真相、求解思想”的态度,力争让每一次阅读都有意义,有收获。
      某个夜晚,和女儿在探讨读书给了我们什么时,我说,读过很多书后,你会对这些世界充满兴趣,会细致地观察起生活中的人和事。路边樱花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逆光打在树叶上斑驳着亮晶晶的美、夏日繁星下蛐蛐儿和青蛙的叫声、落在发丝上的细雨、飘进鼻孔的香气,甚至连身边人的服饰和状态,你都印象深刻。这就是细节,写文章需要细节,生活和工作中亦是,细节才能打动人,更能成就人。
说起来,我并不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的人,只是对于文字的热爱从未减少。庆幸此生拥有那么多被书香浸润的日子,从而让灵魂愈加纯净、有趣,让自己拥有更多面对风险和挑战时的力量。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我欣喜于自己可以用更加广阔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因而对生活增添了一些审慎的能力,阅读的乐趣就在这里,由之前的不理解变成现在的理解,由之前的道听途说变成真实考证,读书人便是这样成长了起来。
      “读书,是见天地,见他人,见自己的过程。”书籍,给了我们太多自身之外的东西。愿我们都能在无法重来的一生中,爱阅读、爱自己、爱生活。
(作者为集团行政中心文宣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