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之窗》,我的启蒙老师

                                                                       张守梅
      从2016年我的第一篇通讯稿在《兴业之窗》刊登至今,已经六年有余。六年来,《兴业之窗》陪伴我一步步成长,得益于编辑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我的文字从最初的稚嫩生涩,到如今的下笔从容、渐趋成熟,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这一切,都让我感慨万千,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兴业之窗》,我就不会是今天的我。
      2015年6月份,我有幸加入到兴业天泰这个大家庭,在项目上从事资料员岗位工作。从小就喜欢读书看报的我,看到我们企业自己办的报纸非常惊喜,对上面的内容也非常喜欢,先不说那些短小精悍的通讯稿,优美抒情的诗歌、散文,引人入胜、配图精美的新闻和交流活动等,单是报纸那柔滑的质地、清晰的文字,就让人拿在手里、看在眼里感觉特别舒服。
每月领到《兴业之窗》,我都是第一时间拿过来,一页页认真浏览,看得多了,我那颗文艺的心就跃跃欲试。2016年6月份,经过了一年的积淀,我鼓足勇气写了一篇通讯稿发给我们办公室。主任收到后立即回复我:“张姐文采不错,语言组织很到位,继续努力!”得到了主任的鼓励,我又就工地的验收情况写了篇报道投了稿,没想到竟在当月的《兴业之窗》刊登了。这无疑给了我更大的信心!我一鼓作气开始写,陆续写出了十几篇散文、多篇通讯稿,其中一篇散文,在文宣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一次次修改、完善,还在集团组织的职工文学作品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这次获奖,得到了公司办公室、人资部以及各位领导、同事们的关怀和鼓励,当年公司年会上,天泰建工丁兆良董事长还对我的热爱写作提出了表扬。如果不是借助《兴业之窗》这个平台,管理着近两千名员工、公务繁忙的领导,怎么会记得我的名字?
我喜欢文字的排列组合,喜欢在写作中寻找乐趣,我满怀激情,工作起来也更加努力。2017年3月份,在公司领导们的关怀和信任下,我走上了天泰建工第三分公司资料主管的岗位,我没想到,自己一个基层的资料员,因为几篇文章的刊发,却收获了这么多。在感激感动的同时,我也更加努力创作,陆续往各微信公众号、报刊投稿,得到了编辑老师们的肯定和好评,我的文章《远去的村庄》在网络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在市改革开放30年征文中获得二等奖,《春节蜗居待花开》被选为日照市抗“疫”优秀网络作品,《我的两位母亲》先后被《黄海晨刊》、《工作与研究》刊发,并在《日照交通广播》频道播出。
      2017年年底,在集团文宣部老师们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东港区作家协会的年会,并有幸成为了作协会员。加入协会以后,经常参加一些采风活动,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知识,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们,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再给《兴业之窗》投稿时更加自信。一段时间来,《兴业之窗》几乎每期都有我的作品,或通讯稿,或散文,每一篇文章的刊发,编辑部的老师们都经过了细心的修改和精心的排版,可以说《兴业之窗》打开了我文学创作的大门。
我始终记得2017年我第一次领取《兴业之窗》稿费时那激动的心情,随即立刻发朋友圈炫耀了一番:我写文字,从没想过物质的回报,只为了精神的富足。可是,我们的《兴业之窗》,不仅给了我展示的平台,也给了我物质的奖励。随即胡诌一首小诗:
小时候,就是一株青苗
被放在野地里
随意地生长
不知低头看看
脚下的泥土
是否适合自己
长大后才发现
野草与稻谷
真的不一样
那就重新寻找
肥沃的土壤
向着明媚的阳光
成长,成长
努力地长成了
稻谷的模样……
      无疑,兴业、《兴业之窗》,就是最适合我成长的土壤!
      如果说,我现在文字写作方面有了那么一点点心得,在工作方面更加努力上进,在与人交往时有了更多的自信,这一切,都归功于我的启蒙老师——《兴业之窗》。
(作者为天泰建工沂源分公司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