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的20天

                                                               吴洋 庄磊
        2月12日上午10点30分,正在工作的我接到了赴山西出差的临时工作安排。火速回家准备了些换洗衣物,立刻和同事领导汇合,驾车直奔山西襄垣。
        伴着瑟瑟寒风,看着道路两侧纷纷倒退的风景,我们顺着青兰高速一路西行。驶至河南林州,行经红旗渠,道路两旁峰峦叠嶂,一段段动辄几公里长的隧道令人折服。少年时,曾多次听闻红旗渠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历经近十年,从太行山山腰修建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可以想象,在那技术落后的年代里,林县人民究竟克服了多少困难、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才修建了长达70多公里的红旗渠。如今路过林州,身临其境,更是被这伟大的壮举感动着。
        到达山西襄垣已经是晚上8点多,街道上的灯光闪烁着,温暖了异乡人的心。想到这次出差的重要使命,我们顾不上吃晚饭,就先来到焦化厂检查现场的焦炭堆,重点查验了焦炭的湿度和粉末含量。货场里,筛选机过滤下的焦炭粉末飘散在空气里,飘落在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上,白色的口罩很快便被染成了黑灰色。
        经过一夜的短暂休整,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焦化厂,跟随货运司机熟悉了一下厂内的装车发货流程。这是玉马建材公司煤焦业务的新年第一单,也是我们煤焦港口业务的开始,我深知在今年这样的贸易环境中,签署这份发运合同是多么的不易。这批焦炭的发运更是关系到港口客户与我们的下一步合作,所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批焦炭保质保量地发运到港,不能给咱们的兴业品牌抹黑。
        出发时日照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而山西还处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冬。走在货场里,干燥冷冽的气候环境让我很不适应,嘴角起泡,发烧、感冒一时间竟相继而来。但微信群里,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像一针针强心剂,让我再次充满动力。异地他乡,环境艰苦,但我告诉自己:关键时刻不能退缩,不能忘了咱兴业人的“担当”!
        受山西疫情影响,焦炭市场供不应求,各个买家都在抢运焦炭。而焦化厂的产能有限,对各个买家实行限量发货。正月里许多物流公司还没有营业,及时寻找到足够的运输车辆也成为一件棘手的事情。那些日子,我努力克服环境对身体的影响,一边忙着和物流协商沟通,督促物流提高运费,提高找车的效率,另一边走访焦炭厂客户,申请每日足额的焦炭量,保证车辆24小时到厂都能满载发运。针对有的运输车辆到达厂门口不知道如何办理进场手续问题,我干脆就扎在焦化厂门口办公,方便随时帮着司机们办理进场手续,提高发货效率。
        不知不觉间,在山西度过了20天。回首这段时光,紧张而又不失有序,繁忙而又不乏温暖,有领导们在前方打头阵,有同事们在后勤忙保障。20天里,8000余吨焦炭驶出山西,驶向日照港。看着一辆辆满载的运输车驶出厂区,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今年的贸易环境犹如山西的冬季一样,虽然寒冬长了一些,但终将会迎来春天。即使寒冬凛冽,黑夜漫长,但终究抵挡不住我们奋斗的力量。愿到花开烂漫时,让你我共赏兴业“红旗渠”的壮丽风光。
(作者为玉马建材公司员工)